Hospital design works行业洞察

【医院设计·匠心独具】
公司动态、行业资讯、标准规范、运营管理

行业洞察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洞察 > 正文

这是非公医疗发展最好的时代,但行业的洗牌潮或许并不遥远······

更新时间:2018-08-22     点击次数:1907次     来源:

作为民生事业的重要环节,“看病难”问题引起了政府方面的重视,随着近年来一系列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医疗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出炉,整个非公医疗产业也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然而作为沉淀无比雄厚的一个领域,医疗产业的改革和发展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非公医疗服务的喜与忧:一面高歌猛进,一面隐忍疼痛

按照人们印象中的医疗服务,大致可划分为诊断前的体检,诊断中的各项治疗,诊断后的康复,就目前市场存在的非公医疗机构形态,大致可分成五大类别:民营医院、诊所、第三方医疗机构、互联网医院、健康管理机构。
在发展规模上来看,过去几年,在政策支持和资本推动的双重作用下,非公医疗产业的市场规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根据国家卫健委统计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3月底,民营医院数量达19139个,同去年相比,增加了2332个,在市场上占据了非常大的比重,已然可以与公立医疗机构形成很好的互补关系,真正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看病难的问题。从日益旺盛的市场需要来看,在未来,我国非公医疗产业还有很高的上升空间。
然而与此同时,与过去很多快速发展的产业一样,非公医疗产业在多方因素刺激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样也需要面临着“根基不牢”的窘况:



一方面,虽然非公医疗与公办医疗机构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形成了互为补充的关系。但非公医疗机构在体量、品牌、经营状况、软硬实力上与公办医院还有一定的差距,很多民营机构经营压力聚升。除此之外,民营医疗机构在用地、税收、设备购置、人员工资等多个方面与公立医院存在存在不均等竞争格局。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医疗服务来说,“人”是制约非公医疗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事实上,医生的数量和好坏往往是评价一家医疗机构实力最直接的标准,而按照现有规定,医生不能在未注册的医疗机构执业,那么医师多点执业被乘坐解决行业难题的有效途径。因此,政策方面,国家卫健委多次发文,推行执业医师多点注册。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国内注册多点执业的医生为6.6万名,远远无法满足当前非公医疗市场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公立三甲医院对医生资源的管控仍比较严格,而且公办医院本身工作也比较紧张,很多医生采取多点注册时也会因为原先工作单位评优、奖金、晋升等因素而有所顾虑。

目前国内非公医疗产业的发展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医疗服务行业几乎每个细分领域都有几个代表性突破,但受限于先天性的弊端,行业一直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品牌化集团化的质变。在很多非公医疗的专科项目上存在着“围墙内的人想出去,围墙外的人想进来”的尴尬窘境。

先天弊端引发的行业自救:生态化会是非公医疗产业的“药神”?

非公医疗产业发展的“病”,其实最根本的还是“人”的问题。政策方面其实已经给予非公医疗很大的扶持力度,多项有关多点注册的政策出炉其实也是,但就实际效果而言,对非公医疗的帮助十分有限,如何破局还需另谋出路。医生可以不给自己看病,但医疗机构却可以。仅仅依靠政策进一步支持或者公办医院内部放松对医生多点注册的控制其实更像是种“望梅止渴式”发展。靠外力催熟的只能是外强中干的“巨婴”,即便真的起来了,往往需要面临更多新的问题,而且在已经成型的情况下往往那个很难剔除。所有的商业模式都是试出来的,重点在于试错的成本是否在你能够接受的范围内。

对于非公医疗产业来说,已经得到了政策方面的多项“恩宠”,但也不能做依靠政策和资本做起来的“巨婴”,多点执业看上去能帮民营医院短期内吸引人才,但这也使得医院管理者对人才的重视,对于人才问题其实还是需要自己想办法去探索。智能商业时代需要点-线-面-体的战略思维。但在不同的商业形态中,组成要素数量也将不尽相同。

在互联网思维下的生态资源整合思维,却整合不了“医生”这一重要资源。互联网思维本身的价值在于辅助和便利,并不改变行业本质。

因此,成功的商业模式依然要从产业自身出发,而不是照抄照搬他人的经验。任何一种商业模式或者产品都无法脱离社会的运行规则存在,而在难易轻重上不同行业可能受制度、体制的影响程度不同。互联网思维要想真正改变非公医疗的发展现状,回归医疗最本质的需求才是必要条件。简单的生态化并不是行业所需要的“药神”。

高筑墙广积粮的必经之路:“一站式”医疗服务才是最终形态?

什么是非公医疗产业发展的本质问题?毫无疑问,那就是在多点注册“行路难”的背景下,如何解决医师资源的获取问题。

事实上,虽说目前非公医疗确实实现了长足的发展,但它们其实并不具备许多公办医疗机构的便利条件,很多东西都需要“自给自足”,这也使得很多非公医疗机构的发展其实是存在一定的压力的。再加上医生多点注册缓慢,医生资源积累难度大,而只有具备强悍医师资源的医疗机构才能吸引人们前来就医。
非公医疗产业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机会是宏观的趋势,但这个市场还不够成熟、完善。

就目前非公医疗产业各个专项的经营模式而言,走的是基本上都是集团式、规模化的发展模式,这也是品牌化的必经之路。大型机构对中小机构生存空间的“挤出效应”愈发显著,行业也会迎来自己的“洗牌潮”,越来越多的医生资源会流入头部的大型机构,马太效应下,头部机构的医生资源也会因此得到有效缓解。这也是基于市场调节下,医师资源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且这或许并不久远,因此,对于行业头部平台来说或许并不需要过于焦虑。

除此之外,如果不能通过吸收合作的生态模式来获得医生资源,那么不妨改变思路:如何才能吸引更更多的人才主动前来?从非公医疗产业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各行各业泾渭分明,做体检的就专门做体检,做康复的就专门做康复,但很多头部平台走的生态模式往往容纳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在不考虑医生的条件下,这种“一站式”医疗服务平台对用户的吸引力一定比细分领域要强。

如今的商业社会里,行业的竞争对手可能不只是在行业内部,更多的可能还来自于外部势力的侵入。对于非公医疗产业的玩家来说,在考虑医生的条件下,不妨采取“自营”的生态构建模式,即自己主动的进行业务拓展,而非选择与合作伙伴搭建生态,这些不同部门的医生资源才称得上自己的,使用起来也符合规定。

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真正的优势应该建立在多个堡垒上,应该以主营业务比如体检、治疗、或者康复为基础,以此作为担当整个平台生态赋能的前端流量入口,然后围绕基于这一板块所积累的用户规模和活跃度,做服务品类的横向扩张,对其它细分市场进行渗透。如此一来,一方面规避了周边潜在的偷袭,先发制人抢占先机,是“高筑墙”的过程;另一方面,业务版图够大,平台流量也会增多,这也使得医生待遇也会水涨船高,而且稳定性也大大提升,这对医生的吸引力也会大大增强,相当于“广积粮”的过程。

由此可见,非公医疗产业在不久之后将会迎来自己的洗牌潮,未雨绸缪,趁早筑墙积粮才是未来能否称“王”的关键所在。

- END - / 编辑: /